【籌辦活動】用1個「計畫行為理論」來促使人類「尋求心理幫助」的獨家解方-員工協助方案使用率能提升嗎?

我們的社會怎麼了

我得說這篇文是個疑問,不是解答,但是一個蠻有意思值得探討的議題。從2017年的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的摘錄可以看到,我們不論男女,30-39歲的憂鬱症比例都近14%以上,而如果家戶平均月收戶未超過四萬,有憂鬱症狀比例更可能高近3成,而若薪水很高的人憂鬱比例也不低;男女性分別加總月收與憂鬱症狀的%數,發現男女性都將近5成的人有憂鬱症狀。這讓我很好奇,我們的社會怎麼了?在一個網路發達、相當方便的現代,也正因為網路、資訊、經濟提升與人際聯絡網複雜,彷彿像是兩面刃,人必須用更集中的注意力及應對模式來面對這變化萬千的世界,這是何等壓力的考驗?也難怪「腦霧」、「情緒障礙」等詞彙越來越盛行,大家也逐漸流行「慢活」,親近大自然、露營、冥想、瑜珈彷彿都成為現代人短暫能與自己對話的那稀缺片刻。有趣的是,現代人想休息,但我們卻為了生存有近三分之一以上的時間都在工作,這也讓政府想到,如果在企業裡置入心理健康服務概念,會不會對員工有幫助呢?

我有機會用一個行為理論來改變什麼嗎?

這是一個政府想套入企業所做的心理健康促進方案,最早起源於美國,又稱為EAP(有興趣的人可以點連結看一下詳細介紹),當企業導入後,員工如果有心理方面的需要都可以以完全免費方式用電話或其他方案內的服務尋求心理諮詢等健康協助,而且兼具保密性,且不限空間、下班也可使用服務。然而在看似完美的方案裡,使用率卻非常低,這究竟是為什麼呢?這跟東方社會文化有很大的關係。

東方社會屬於集體意識,大多較從眾,也較在意他人眼光及看法,且使用心理健康管道或平台仍有被汙名化或貼標籤的疑慮,另外東方社會也善於用宗教信仰或家人、朋友排解等方式來尋找心靈寄託,這些種種都讓人「尋求心理健康專家幫助的行為」大為縮減,更何況是公司裡提供心理健康促進方案,他們甚至害怕使用被發現後會影響自己的工作!

公司美意給予一個包套且完善的心理健康促進計畫,卻不為他人所使用,美其名說是因為公司很幸福所以員工們不需要,但真的是不需要嗎?還是只是不了解員工協助方案而造成的社會現象?那近五成的人們有憂鬱症狀又如何解釋?心理健康議題是現代的新式文明病,這讓我很感興趣,我能用一個心理學理論來改變EAP模式,以增進員工對EAP的使用率嗎?這讓我想到「計畫行為理論」。

想怎麼用呢?

計畫行為理論

計畫行為理論是一個很有趣的行為科學理論,心理學家Ajzen以另一個理論(理性行為理論)做延伸,與他的師父 Fishbein共同提出,他們的目的都是為了「預測」人們為何會做出行為,我以最白話的方式呈現,就是人為何會做出這些行為,心理學家認為背後都是有些故事的,當如果有人想要買股票,那背後故事包含:買股票是很好的投資方式(態度) + 周遭同事們都在買(主觀規範)+A股好像有跌耶我有能力用這次當沖賺一筆(行為知覺控制) → 我想買這支A股(行為意圖)→下單A股(行為),大概是這概念,當要做的事越趨近正向故事思考發展,那人就越有可能去做某件事,更有趣的是,當人如果覺得自己能夠控制的因素很夠時(行為知覺控制),那他去做某行為的可能越高,所以人是否覺得自己有能力做成,是是否促成行為最重要的關鍵,這是這個理論教我們的(希望我不會講得太複雜)。

因此我想運用計畫行為理論來套入員工協助方案推廣,第一、它的概念模組化,第二、它對制定策略及改變行為極有辦法,很振奮人心對吧!這個理論還很有趣的可以用來行銷奢侈品或昂貴物品(如:按摩椅),這就我為何喜歡行為科學理論,能活用這些理論並做計劃、活動(商品)的行銷,並或許真能帶來效益(成交)!

計畫行為理論如何套用於員工協助方案

理論怎麼套在員工協助方案策畫上啊?

這個理論的主體是以個人信念(態度)、他人感觀及支持(主觀規範)、自我控制力(知覺行為控制)為主體預測人們是否產生意圖,並去做某個行為,因此使用健康促進策略貫穿在這三者間,這就是健康促進活動套用於心理學的方式:

態度

在態度上,我們可以運用一些宣傳方式,並加入教學以改變他人對一件事物的看法,就以此舉例,我運用海報、email、文案等宣傳於公司內,告訴員工們即將告訴他們什麼活動即將開始?這會幫助他們什麼、內容是什麼等等,再藉以講座形式教導他們正確對於員工協助方案(EAP)、心理諮商的概念與想法,目的都是為了增進他們對於員工協助方案EAP的認識及增進正向思維。

主觀規範

而主觀規範,在於個人看到重要他人(爸爸、媽媽、朋友、主管、同事)對於這件事情的看法與支持度,當從事這件事有越多人表態支持或看法正面(如:老婆支持自己戒菸),那從事行為的可能性可能較高,因此我在這步驟增添講座上以小組形式進行,小組進行的優點在哪?當以小組進行時我們可以透過討論共同參與課程內容,了解彼此對於事情的觀點、看法,先以教學給予正向理解,再透過小組做腦力激盪、觀點輸出,透過內容設計來去除尋求心理幫助的標籤化、增加支持感,以增強員工對EAP正面思考的黏濁度。

知覺行為控制

再來是最關鍵面向「知覺行為控制」,我們必須得覺得自己較能掌控某件行為時,才真有可能去做某事,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卻不見得被策畫、教育者發掘,而使用者才是我們整個專案的核心。在此,我想到在這裡增加幾個環節:

1.易取得:EAP諮商服務名片、相關資訊宣導、醫務室貼相關資訊,讓員工容易看到資源,並提醒使用(這是一般企業最普遍使用的方式)

2.主管宣傳:透過向主管宣傳並增進計畫透明度與管道更透明,不只增加活動的曝光度,也讓潛藏的員工被主管意識到並透過引薦得到服務

3.體驗分享:如果有員工使用過,而且真的受惠良多,有沒有機會做個心得驗證分享?心理諮商服務是一個相當具備隱私性的技術,所以員工們好奇,對於裡面服務以及是否需要花費時間使用,許多員工通常投以觀望的心境,這不只是在推此活動,蠻多活動都有這樣的狀況,所以種子的概念很重要。我們在辦活動的時候常常有同仁來找我們分享心得或表達感謝,尋找一個較為正向且成功透過EAP達到幫助的同仁,請他分享出自己的心路歷程及成功經驗等,這件事不只能讓EAP服務的正向加分,透過分享及同事間的口耳好評,還可以增強同仁對於自己的正面評價與形象,但又有個重點了,同仁敢分享嗎?他們願意嗎?這需要正向思維的支撐、正向氣氛的營造,其實還是可行的。

健促籌畫與預期效益

這個專案是以計畫行為理論為基礎設計的,從中包含很多面向如:時程、活動細節、文宣內容設計、如何推動號召、預算與廠商交涉等等很多面向,都考驗著籌辦者的腦汁與經驗累積,以我籌畫及執行活動的經驗,這種大專案式的套組可以再加幾個小小的點位置入,可做為整年度完整大型心理健康促進模式,可在年底前先跟廠商討論一條龍策略來得到更好的優惠與條件為新的一年做準備,這也是編列年度預算可考量的點。最終員工將運用這樣的心理健康促進專案,透過以上的三個環節,我想打造的是員工們能夠掌控及主管支持的正向循環,以方便取得、團隊支持、體驗回饋,讓員工從不知如何開始,到EAP形象深根並能夠自我掌控,而員工協助方案EAP用的到位,員工們不只能達到缺勤率減少、生產力上升,還能增加在公司的幸福感,進階認同在企業內的宗旨與價值。這篇文章就獻給想做健康促進或籌辦活動的各位,透過「計畫行為理論」,讓大家了解如何操盤來做一個有質感的健康促進活動。

計畫行為理論用於說服一個人你的想法是..

以下有幾篇文章有興趣可以看看喔!

籌畫健康促進活動是我最喜歡的工作,那你呢?-1個分享尋找熱忱體驗的小故事

[職業大科普]1個企業裡的健康代言詞/職護(廠護) – 踏入前你要知道的幾點秘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