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方法介入是否能有效培養醫療專業學生的心理韌性 – 文獻回顧 (30項研究策略)

心理韌性被定義為面對重大壓力事件,一種個體能適應外在環境的人格特質,它可從負面體驗中恢復並不斷適應壓力變化,並重新獲得心理健康。

心理韌性
蜿蜒與迷惘,韌性是否會帶給你一道處世的明光?

而醫療專業背景的學生(如醫學、護理、心理學、社工….等)需要極高的學術專業,若要工作,必須通過考試並長期接觸到人們的痛苦。這或許會對這類專業人才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響。

這也引起背景來自德國萊布尼茨研究所及美茵茲大學等作者群研究團隊想以此探討,因為保護學生對抗這類壓力狀態,便是「培養韌性」,他們想透過介入來觀察學生們恢復心理狀態的影響。

研究方法為何?

研究團隊查找CENTRAL、MEDLINE、Embase 和其他 11 個資料庫等查找文獻,並歸納出30種韌性培養的工具,以隨機對照試驗的形式,對19-38歲間的學生(近1300人)施行一系列的培訓活動。

培訓活動包含正念、團體治療、個別諮商輔導、心理教育研討會、正向心理策略介入、CBT認知行為治療等,實驗對象採隨機分派到不同組進行培訓課程,訓練強度以每天1小時、每週五天,連續八週。有些措施強度相對偏高。

另外由於研究中彈性運用以不同運作方式施用於實驗對象,為了獲得更確切的結果。也加入各類心理量表作為前後測回顧。量表類型包含主要心理(韌性、焦慮、憂鬱、壓力、生活滿意度)、次要評估(社會支持、樂觀、自我效能感、積極、自尊、堅韌、正向情緒)等,以讓整體研究施行上更精準。

最後作者們發現了什麼?

研究團隊發現目前全世界對於心理韌性介入研究,很少報告短期和中期的影響,也幾乎沒有長期追蹤評估,但透過此次研究,研究團隊也證實醫療專業的學生進行韌性訓練或許可提高韌性,甚至培訓完後能立即減輕學生焦慮及壓力的症狀。

可惜對於韌性培養並不能減輕憂鬱或提升幸福感受。團隊也認為他們的證明仍然是有限的,因應未來應該有更多研究做更深入的探討,若能問世將是高壓社會的一大福音。

感悟

這篇研究在我看來是非常珍貴的,研究團隊的初心充滿了慈愛,我在求學階段面對7年的醫護學習、醫院實習、各類急救、護理執照訓練,尤其是進入實習,當時還是護生的我擁有滿滿的挫折感與害怕,

我擔憂自己的未來是否適任醫院的工作,我迷惘自己是否真的擁有可以抵擋各類生死與苦痛的堅強內在,直到我找到大量閱讀、寫作、電影、藝術、目標探索、自我認識等各類工具,

我彷彿找到了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與自己熱愛做的志業,而這篇研究中以心理介入方式來培養醫護學生的韌性,在我看來不論結果是否非常顯著,我認為都是一篇非常有價值的研究,它讓我們看到青少年與孩童們迷惘的同時,

可以用哪些輔助工具來薰陶下一代,我們可以用什麼樣的教養方式來成為孩子們的顧問、嚮導,讓他們活出自己所愛、有意義與熱情的生活方式,現在的我也是兩個孩子的母親,

而我所期許的,就是運用自己所學,與畢生的實踐,用謙遜與愛告訴他們,我們都可以:

讓自己成為你所想要的改變,活出雄偉的山川而韌性是你永不妥協的核心解方。

讓自己成為你所想要的改變,活出雄偉的山川;而韌性是你永不妥協的核心解方
讓自己成為你所想要的改變,活出雄偉的山川而韌性是你永不妥協的核心解方

參考資料

Kunzler, A. M., Helmreich, I., König, J., Chmitorz, A., Wessa, M., Binder, H., & Lieb, K.(2020).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s to foster resilience in healthcare students.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7(7), Cd013684. https://doi.org/10.1002/14651858.Cd013684

歡迎追蹤我的ig或Facebook粉絲團:

Instagram  、 Facebook粉絲團podcast:「瘋健時代」

若有興趣可參考以下文章:

在Covid-19肆虐下,對第一線醫護人員心理韌性、心理健康恢復的最佳方法是什麼?-文獻回顧

時間能擠出來是「心態」、「事件管理」到「熱情」的衍生 – 我心中的時間管理流是什麼?

保持自己所相信的事物可能是錯誤的,是一生的修練-1個「理智謙遜/ Intellectual humility」帶給我的教養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