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自己所相信的事物可能是錯誤的,是一生的修練-1個「理智謙遜/ Intellectual humility」帶給我的教養啟發

理智謙遜的概念我是在劉軒的Podcast上聽到的,當時我正在驅車趕往研究所的路上,煩惱著實務報告(計畫行為理論源起與實務介紹)要如何呈現得更到位,聽完那集的當下我整個如獲至寶,真的覺得Podcast是長途交通通勤族的救贖!

當孩子用他的世界來看雲,我願意用他的語言來理解這片天空
當孩子用他的世界來看雲,我願意用他的語言來理解這片天空

在職場、學術甚至是人生,我們都擁有自己深信不疑的那件事,但那件事真的那麼千真萬確嗎?而如果我們所深信不疑的那件事其實不完全是真的,那我們又該如何自處呢?

什麼是理智謙遜?

我對節目裡的一段話很有共鳴,他們提到一本書叫「企業初心 」,裡面有個概念很有趣那就是「不要讓自己成為這個房間裡最聰明的那個人,純粹是因為你的開頭或職位是最高的。 」為什麼呢?

當企業內部的主管類似是以整間房間裡最厲害的姿態在鎮住每位員工,正因為老闆就是那看到點子就根據傳統經驗認為絕對不可行又或者以標準答案概念領導下屬的人,長期下來可能讓員工失去發言動力甚至是士氣,自己也很難感受到自己的盲點。

根據社會和人格心理學家Mark Leary的解釋,理智謙遜的定義是:「承認你所相信的事情實際上可能是錯誤的。」那這個觀點的訓練對我們有什麼好處?

理性行為理論之所以進化的關鍵

學者們探討的都是「真相」的學問,他們運用畢生的研究成果,來交換一個「真理」。有想過萬一這個理論最終被其他對手議論紛紛或甚至被推翻,這種感覺有多痛?又該如何自處?

沒錯,而理性行為理論的學者們彷彿實踐理智謙遜大度的實例。Fishbein在1967年所提出,認為人類基本上做決策都以理性為出發點,人透過不斷信念正向加成,便會產生行為動機(行為意向),並可預測人類會去實踐某個行為。舉例:透過不停的知識宣導與家人支持下,便可讓某人決定戒菸並去做此行為。

結果怎麼了?最終理論最被詬病的地方變是行為意向,就是不管學者如何計算、某人如何思考及認同這個行為(如:戒菸)是對的,都無法預測某人真的會去做那個行為!

因此也讓Fishbein與他的學生Ajzen持續不停研究並逐漸延伸出「計畫行為理論」,甚至是後來套入自我效能的概念,更合理的詮釋預測行為這件事,而形成「整合模式」的概念。

雖然理論之初基於許多實證研究與討論被不斷擴充修正,但至今此理論概念成為個人層次最常被運用到的理論之一,並發展至行銷或管理領域。

其理論發展的轉變,更提醒了所有研究者,某些被質疑的論點,在經過深入的分析與研究,往往都可以成為更有深度及貢獻的起點,深具意義。

也讓我反觀到理智謙遜的概念,也正因為Fishbein與Ajzen的重點在於探究而非護航,因此才能延伸更有洞見的理論概念。

理智謙遜給我的教養啟發

承認你所相信的事情實際上可能是錯誤的。」這真是很有深意的一句話,也成為我一生的修練。我常常在想,為何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常常會是矛盾與衝突的存在?明明是愛著彼此,卻彷彿 各自為政,孩子們的怨懟永遠何其多,為什麼呢?

直到我聽到理智謙遜,我便覺得中了!若能在孩子的教養上多想到這一層,以開放討論的態度與孩子探討他們的人生、陪他們思辨,我相信或許真能成為孩子們的朋友了。

在家庭裡,由於孩子們起初需要仰賴父母的養育,所以他們需要保持「聽話、乖巧」來獲得父母的讚許與關愛,甚至說白一點是生存。

但若家庭中的討論時常延伸出「標準答案」、「父母的話永遠是對的」的邏輯,那我認為這會是一場災難。

隨著改朝換代、日新月異,世界的種種轉變,比我們想像中的都太快太猛了。有朝一日我們的孩子也會長大,他們會走上不一樣的路,體驗我們從來沒看過的世界。

面對這樣的問題,他們如何克服、排解?

這個點子他們是怎麼想到的?怎麼這麼有趣

為何他們覺得這件事對他們來說那麼重要?

下次出去玩的行程由他們來規劃吧

如果他不想爬上山頂,我會尊重他的決定

我們不能為他們各種披荊斬棘,但或許我們可以用開放的態度來共同面對他們探索世界的初心。

當孩子用他的世界來看雲,我願意用他的語言來理解這片天空

歡迎追蹤我的ig或Facebook粉絲團:

Instagram  、 Facebook粉絲團podcast:「瘋健時代」

理智謙遜是什麼?應該抱持著什麼樣的心態帶孩子理解這個世界
我們不能為他們各種披荊斬棘,但或許我們可以用開放的態度來共同面對他們探索世界的初心

若有興趣可參考以下文章:

提升孩子心理韌性,打造生命美好精彩-網路成癮VS「冒險教育/體驗教育」2個培育概念給我的小啟發

做1個溫暖的大人比想像中還難 – 自己有多久沒為一個很棒的電影哭了?

【籌辦活動】用1個「計畫行為理論」來促使人類「尋求心理幫助」的獨家解方-員工協助方案使用率能提升嗎?